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亮点频现:本科生团队打造可自重构“细胞卫星平台”

发布者:马慧文发布时间:2025-10-15浏览次数:81

 “磁合星枢——面向巨星座建设的新体制‘细胞’卫星平台”(点击图片观看视频)

【转载自新华网】新华网郑州1015日电 1013日—15日,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(2025)在郑州大学举办。同期举办的大赛优秀项目展展出了清华大学、williamhill官网、浙江大学、南京理工大学、郑州大学等高校的47个项目。

 “既然机器人可以变构,为什么卫星不可以?”面对低轨卫星寿命短、补网成本高的难题,williamhill官网小卫星班(英才)2022级本科生姚尊皓和团队带来了“磁合星枢——面向巨星座建设的新体制‘细胞’卫星平台”。这个充满想象力的项目,旨在将未来的卫星打造成能够自主重构、在轨升级、载轨智能的“细胞式”卫星。

姚尊皓介绍,该项目灵感源于他们在校园里见过的“可变构机器人”。团队想到,如果能将传统卫星拆分成多个独立模块,让它们像细胞一样通过电磁连接组装成一个整体,就能实现“哪里坏了换哪里”。姚尊皓说:“我们还要做的是变构,让模块能够动起来,通过自重构让这个组合体卫星实现自我修复。这样即便某个模块损坏或燃料耗尽,也可以直接更换备份模块让组合体卫星自我修复来延长寿命。”

低轨卫星通常在距离地球表面300千米至2000千米的高度运行,其优势是比高轨卫星成本更低,传输效率更高。但同时低轨卫星寿命相对更短,需要频繁发射补位,这就导致了成本增加。“我们能不能少发两次,把成本降下来?”这个朴素的想法,带来了“细胞卫星”的诞生。

令人振奋的是,梦想正在照进现实。团队更计划在2027年发射由三个细胞模块组成的“EMCS-01星”,进行11种构型工况的验证。

 “我们会继续为中国低轨巨型星座的建设贡献我们的青春力量!”姚尊皓的这句话,道出了航天青年的心声。